一、指导思想:
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》有关要求,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,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,认识、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,提升综合素质,着力发展核心素养,特别是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;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,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,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、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,获得关于自我、社会、自然的真实体验;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,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;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,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。为切实贯彻落实综合实践的精神,以本地区的自然、历史、人文为研究背景,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,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,充分利用学校活动和资源,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全面提高学生素质,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。
二、工作目标:
1.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,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,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度运用知识。
2.强化教师课程意识,增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指导能力,使其能更好引导学生开展活动。
3.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,拓宽学生实践领域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培养学生核心素养。
4.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,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,突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作用。
三、工作要点:
1.充分利用生生园资源,设计并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,结合生生园的不同区域和季节特点,设计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。
2.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人员分工,确保活动顺利开展,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充分的体验,通过实践活动,提高学生观察、思考、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。
3.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,鼓励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成果汇报,分享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,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,提升学生的自信心。
四、主要措施:
1.优化管理,提升课堂实效
各年级制定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,明确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安排。教师认真备课,将教案上传至学校网站,确保课程有序开展。重视学生过程性资料的收集,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性资料展评活动,提升对课程的把握能力。期末整合各项资料,汇编成 “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集”,为参加吴江区综合实践汇报展评做准备。
2.强调实效,扎实开展教研活动
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,特别是在期初校本培训中,明确课程对学生发展、教师成长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作用。培训内容注重活动方法和操作要点,增强实效性。活动期间鼓励教师相互交流、咨询。着力培养一批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,积极参与集团活动和吴江区综合实践培训活动。围绕活动中的热点、难点问题,如内容开发、活动方式、活动评价等展开研讨,促进教师反思与经验积累。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,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、特色建设、德育活动紧密结合。充分挖掘利用各类资源,拓展活动实施空间,推动活动深入开展。
3.关注评价,完善活动过程
秉持 “重过程,重应用,重体验” 的评价理念,注重评价师生参与活动的态度、实践能力、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,坚持正面评价,实现多元评价。采用现场观察、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,及时调整活动方向,规范活动流程。开辟学生成果展示平台,利用橱窗等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、小论文、小报告、小作品等。教师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成果,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。
周次 | 探讨主题 |
第一阶段(第 1 - 2 周) | 期初工作计划 |
第二阶段(第 4 - 15 周) | 1. 各年级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。 2. 开展教研活动,围绕活动热点、难点进行研讨。 3. 挖掘生生园活动资源,丰富活动内容,开展实践活动。 |
第三阶段(第 16 - 18 周) | 1.推荐学生优秀成果,进行成果展示。 2.总结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,撰写工作总结。 |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